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也是疫后重建的第一年,所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释放的经济和政策信息格外重要。
那么,我们来看一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释放的信号,有哪几点是公众和投资者需要重点关注的呢?
一、淡化具体经济增长目标,更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
“十四五”时期,相比于经济增长的数量,高层更关注的是经济增长的质量,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提质增效。
不过这不是说数量指标不重要了,数量指标会长期保留的,“十四五”规划《建议》里有提到“2035 年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是完全有可能的”,GDP增速虽然在被淡化,但仍然是地方经济工作成效重要的参考基准。所以,数量指标还是要有的。
淡化的方式体现在不设过高的增长目标,并且让经济增长的目标有弹性,这样的话就给政策空间留有余地,不会为了实现过高的刚性增长目标,而不得不让经济政策重复“走老路”,这次经济增长目标定在6%以上,可以说是相当保守的增长目标。
因为去年受疫情影响,上半年尤其是一季度经济增长的基数比较低,一季度GDP增长大概率在18%左右,全年完成8-9%的概率非常高,6%的目标实现难度不大。
对市场来讲,同样也需要调整投资思路,即使布局顺周期也得从成长的角度去考虑,得找拥有规模优势、人均生产率不断提高、成本壁垒护城河越来越深或者需求刚性但供给确定性收缩的周期板块和标的,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已不再是周期的概念,而是能穿越周期的成长的概念。
未来相当一段时间都看不到经济大起大落,单一的受益于需求端涨价的逻辑支撑力度是有限的。
二、财政积极、货币政策中性,政策不搞“急转弯”
今年疫情对经济的影响肯定不如去年了,所以财政没有必要维持和去年一样的力度,财政要更关注可持续性。而且,去年因为下半年经济超预期修复,财政的钱并没有花完,今年地方债也没有提前发行,花完去年没用完的钱对经济本身也可以产生支撑,也不用和去年一样,把财政的摊子铺那么大。所以,我们看到赤字率下调到了3.2%,专项债新增规模3.65万亿,比去年3.75万亿要少一些,今年也没有特别国债了。
2021年经济较去年肯定是复苏的,财政收入预算将有所增加,叠加去年囤积在国库的财政资金,今年财政支出端强度预计不弱,重点仍是加大对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的支持力度。
去年经济遭遇了疫情冲击,现在疫情已经基本控制了,为什么和去年一样,还需要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呢?
主要是因为线下服务和消费还是没有恢复,而线下服务和消费行业里聚集了不少小微企业和就业人员,这块的经济活动远没有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水平,大致只有2019年的70-80%。因此,今年强化了小微企业减税,将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从月销售额10万元提高到15万元,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年应纳税所得额不到100万元的部分,在现行优惠政策基础上,再减半征收所得税。
货币政策比较确定是要回归常态化了,疫情对经济的冲击逐步减弱,不可能维持和去年一样的宽松了。但对小微企业的结构性宽松措施还会保持,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对小微企业贷款增长仍需30%以上。
因此,货币政策强调要稳健,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要把服务实体经济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不要外溢到虚拟经济领域里面去了),处理好恢复经济与防范风险(支持实体的同时,不能把资产价格弄的太高)的关系。
三、投资结构优化,关注新基建
总量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和基建投资增速会有控制,毕竟还要防隐性债务扩张和防通胀预期,上游价格涨太快会对小企业造成挤出。
比如机场建设和航道建设,本身可能不能直接盈利,但会带来巨大的潜在经济效益和正外部性,现代物流体系能让更多的中小城市与国际、国内重点城市连接,让更多的经济要素能留在当地。
四、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延续了扩大内需的政策基调,要紧紧围绕改善民生拓展需求,促进消费与投资有效结合,实现供需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由于受疫情影响,部分线下文旅消费以及服务板块的业绩被砸了一个坑,但随着疫苗的普及,疫情对经济的影响逐渐减弱,再叠加内需改革形成的合力,部分线下消费和可选消费将迎来确定的景气度反转。
五、经济安全和粮食安全问题十分重要
经济安全主要是要解决“卡脖子问题”,要实现安全可控,摆脱技术上的依赖,包括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
尤其是在国际贸易摩擦后,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保障产业链的自主可控,就变得非常重要了。因为过去买得到的,现在不一定买得到。
从长期来看,创新驱动也是实现高质量经济增长的根本要求,靠廉价要素驱动、两头在外的老路子已经走不下去了。
从金融市场的角度来看,今年最好的投资机会在上游和制造业,上游指的是核心零部件、核心原材料、战略性资源等等,制造业指的是在海外美元流动性泛滥的时候,国内制造业出海,成为世界级龙头的战略机遇。
对制造业企业来说,当前的战略机遇也是空前的,一方面海外美元流动性过剩,而且这次美元流动性是沉淀在实体的货币供应量,和2008年那种投放在金融机构的基础货币不一样;另一方面,经过供给侧改革后的产能整合和设备更新改造,国内的制造业企业成本不断下移,人均产出和技术壁垒不断升级。
在中央一号文件里,粮食安全问题就已经被提到了很高的高度,要求“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
保障粮食安全主要围绕着以下几个点展开:1)严守耕地红线;2)推动农业技术进步和推广,加快推进生物育种,打好种业翻身仗;3)保护生猪基础产能,健全生猪产业平稳有序发展长效机制;4)培育规模化经营主体和建设高标准农田。
六、坚持房住不炒,加大租赁住房供给
但抑制房价仅靠需求端管制或行政手段是不够的,毕竟最主要的矛盾在于房子的稀缺性。
可见,今年“房住不炒”的重点,是要扩大租赁房供给,满足年轻人口的住房需求。对核心一、二线城市来说,意味着城市面积还需继续扩容,部分一线城市十四五开始强调要继续建新城。
住房问题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住房价格控制不住,扩大内需、培育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就比较难了,因为钱都得攒首付和还房贷,而且还会影响到人口出生率。
从地方两会来看,各地推出的政策性住房供给确实超预期,北京5万套、上海5.3万套、深圳是在2035年不低于100万套。
七、发力碳达峰、碳中和
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全球变暖,自然灾害频繁。中国前期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对资源及环境的耗用过大,除了要承担大国责任外,粗放式的发展模式本身也难以为继。从这次政府工作报告来看,也提到了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
要实现碳中和的路径,在消费端会推动新能源汽车的消费;在发电端会鼓励风电、光伏、水电、核电、氢能发电;在运输端需要电化学储能和特高压,因为消费能源的发达地区在东部,生产能源的在中西部,需要特高压运输。
在需求确定性改善的时候,往往会引发企业的主动补库存行为,所以市场此前关注供给稀缺,供给弹性不高的上游投资机会。
比如供给相对不足的铜,受益于电气化的确定性需求,表现较好,还有新能源金属锂、镍、钴、铝、稀土永磁等,这也是前期支撑它们价格上涨的核心逻辑。
尽管发力清洁能源是长期趋势,但不代表传统行业没有投资机会。
八、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了“将反垄断和遏制资本无序扩张作为下一个阶段的工作重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到了要“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
从金融市场的角度来看,反垄断意味着什么呢?
近几年由于经济变为存量博弈,低利率环境叠加供给端产能限制和环保约束,我们看到行业龙头的地位是不断加强的。但是,随着行业龙头地位不断上升,又出现了行业龙头通过垄断地位遏制市场竞争的行为,当行业被各个龙头控制,不仅影响到竞争中性的原则,对民生和就业也产生了影响。
反垄断实际上是对过去龙头地位不断加强的纠偏,这至少给了行业前几位的企业有了喘息空间。
上一篇:一觉醒来,美国人这么急发布“大消息”!
下一篇:2021年1-2月进出口数据:外需强劲生产平稳,进出口表现得到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