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的经典名句,中文准确翻译是“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但如果更加接地气一点,在中国,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时,个人以为最精确的翻译就是,“管还是不管,这是个难题”?
有人说,包括笔者自己而言,都是认为政府不应该管得太多,不要过多干涉市场的正常运行,让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做出最优的选择,政府更多的应当是监管和保证公共开支,增加社会居民的公共福利水平。
然而,很多现实问题的出现,不得不让笔者觉得非常的“打脸”。就拿临时收储的时候来讲,由于收储价和抛储价存在一定的差额,能够产生利润,居然就有很多“智叟”想到“转圈棉”这样的发财大道,估计诸多像笔者这样的“愚公”估计是想破脑袋也想不出来的“。
市场经济有着自己优越的一面,但也有着自己无法克服的问题。竞争虽然能够解决大部分的问题,但是无法解决“不按常理出牌”的问题。比如“不公平竞争”这样的问题一旦出现,如果政府不能及时介入,很难想象市场会自行解决。有人也许会说,消费者会用脚投票。这个问题就如同房子烧起来了一样,也许不用消防队,等着房子烧没了,火自然就灭了,但造成的损害就无法估量。所以消防队的作用就在于能够及时灭火,减少对生命以及财产的损害。但这都还是对症下药,更厉害的应当是防范于未然,有火星的时候,就发现问题,让大火消失在萌芽状态。
那么如何才能将大火消灭在萌芽状态呢?我想,那只能靠制度的约束了。人类社会得以延续上万年,个人认为其中的功劳其实可以归功于两样东西:一是道德约束,二是法律规章。如果人类社会还是丛林法则的话,那么我估计人类文明也无从去发展了吧。
当下中国,在面对很多问题上,光靠道德约束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在利益的驱使下,道德的约束太弱了。笔者并非是说人性本恶,人都经不住诱惑,这未免有点以偏概全,但总体而言,还是有那么一部分人,在利益的诱惑下,不免会突破很多道德上的制约,去发着不义之财。那如果没有人管理,或者去约束他们的行为,我相信这市场上很快就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过程”。在我们的食品卫生上面,已经看到了太多这样的例子。
那制度层面上呢?当代社会,无论是发达国家也好,还是中国也好,相信都有一套规章制度来保证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从一件小事说起,就拿北京过马路来说,明明都知道红灯停,绿灯行的道理,也有着明确的规章制度。但还是有很多行人,根本不管这些约束,也不管自己是否安全,很“任性”的就扬长而去了。那是否说明政府管得不够呢?有的地方甚至还有专人在引导,但仍然会发现不听引导的人,大行其道而去。那么闯红灯、乱变道、违规停车这些问题都是一样的道理,不是没有规则,也不是没有道德约束,甚至政府在监管,但是仍然还是有心存侥幸的人,那是不是说明政府还是管得不够呢?
其实以上乱象,都说明了一件事,道德、制度、甚至监管都不起作用,正是因为违背道德、不尊重制度、蔑视监管的代价太小了而已。明太祖朱元璋有句非常经典的话:“治乱世,需用重典”。还是拿“转圈棉”的事情来说,当这个事情出现以后,国家立马出台了比较严厉的处罚条例,我们看见,转圈棉的情况就有所好转,很多企业就不敢再去挑战法律的权威了,市场正常秩序开始得以恢复。
其实无论是做生意也好、过日子也罢,相信谁都希望能有一个较为公平、公正的环境,大家靠本事吃饭。但社会上总是存在一些心术不正的人,这就需要政府不光要管,而且要重拳出击。当然我也不是说,政府可以随意、肆意行驶权力,而是说在制度允许下来进行相关的行为。
事实上而言,当下中国,政府也存在很多“越位”的情况,干扰了市场的正常运行。而且由于缺乏约束政府权力的制度,很多地方都存在或多或少政府以权谋私的问题。政府虽然作为一个公共机构,但政府工作人员也是自然人,也是会受到利益的趋势,所以监管者要去监管他人的同时,必须保障自己也受到监管,这样才是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
所以在面对To be or not to be,这个难题的时候,尽快通过立法的形式,厘清市场与政府的边界,更好发挥好市场监管者的作用以及公共机构的职责,并建立成型的政府权力监督体系,对我国今后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